白癜风是由于什么引起的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30710/4211291.html用少数民族语言开展普法宣传接地气□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石飞□通讯员陈迤权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走进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九河白族乡北高寨村,一下子就被这个村寨无处不在的法治元素和浓厚的法治宣传氛围深深吸引。扫黑除恶宣传标语、平安法治宣传漫画、宪法知识节选……在村寨主要路口墙体和普法橱窗中,该村用文字+漫画的方式共同阐述了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民族语言普法群众喜闻乐见在村法治文化广场,一场由玉龙县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和村干部群众自导自演的普法宣传文艺活动正在上演,他们身着白族、纳西族、彝族等不同民族服饰,用汉语+少数民族语言传唱宪法、宣讲法治,现场吸引许多村民驻足观看……每到精彩之处,台下便响起阵阵掌声。“演的都是身边的事,所以警示意义非常大。”现场一名白族观众说,听着白族语言倍感亲切,也让自己从这些法治节目中学到了很多法律知识。“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为了更好地开展普法工作,我们针对各少数民族的不同语言,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扶贫政策翻译、编印成民族文字送到村寨里进行宣传,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云南省司法厅副厅长齐金岭介绍,把法律常识编成一些让群众能够看得懂、喜爱看的普法剧、小品、歌舞等文艺节目,定期到民族贫困地区的村寨演出,群众在看演出的同时就懂得了法律知识。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该县建成米长的“法治文化一条街”,组织“彝汉”双语普法队伍深入彝族地区开展普法,给边远山区的群众送去了法治的光芒。牟定县普法先锋红色“铁军”穿着“左脚舞之乡法律宣传志愿者”的红马褂上街下乡开展法治宣传,富有彝族特色的红马褂成了普法工作队的“制服”,老百姓一看就知道是双语普法宣传队来了。姚安县把法律法规融入记录彝族历史社会变迁的“梅噶”传唱,法治的基因深深扎根于民族传承。禄丰县组织开展法治文艺巡演,利用大视频在户外播放法治宣传片,一个个深入浅出宣传法治知识的小品、花灯,让法治意识在笑声中得以培养。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在41个寺庙中聘请余名僧侣担任普法志愿者,组成“僧侣普法队”,对信教群众进行普法宣传教育;保山市和腾冲市针对当地边民、少数民族群众多的情况,集中组织开展“法治走边关”活动,重点推行“双语”普法;临沧市组织开展“法治电影进边境”活动,到边境一线的村寨播放“双语”法治电影千余场……各地还组建民间法治文艺表演队伍,通过表演法治小品、二人转、快板、山歌等节目,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方言、民族语言、民族文化表现出来。据统计,目前,云南全省共有余支法治文艺演出队伍活跃在民族村寨。“五用工作法”成为普法法宝“法治宣传教育是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做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普法工作尤为重要。”云南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商小云说,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外,全省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16个跨境民族、15个特有民族、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全省建有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民族自治地方共78个县市,占全省总面积的70%以上。少数民族多、民族语言文字多、民族文化差异大,如何加强少数民族普法宣传,一直是困扰云南普法主管部门的难点和瓶颈。针对这一症结,云南司法行政部门逐步总结摸索出一套适合民族地区法治宣传的工作方法,就是“五用工作法”,即:用民族干部宣讲法治、用民族语言传播法治、用民族文字诠释法治、用民族节庆展示法治、用民族文化体现法治。“‘五用工作法’充分发挥了民族干部地熟、人熟、情况熟、语言通、情感认同度高的优势,目前已经成为云南普法工作的一大法宝。”商小云说,云南省从一开始的“双语”普法,到“六五”普法期间探索形成“五用工作法”,“七五”普法期间已在全省16个州市广泛铺开,全省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有了显著提升。创新法治宣传教育特色载体记者了解到,云南以“五用工作法”为载体,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法治宣传教育,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宗教教职人员等民族、宗教普法骨干为抓手,深入运用“五用工作法”开展普法宣传,与此同时,进一步深化“法治宣传边关行”“中国宪法边疆行”“法治宣传固边防”等活动,积极动员少数民族群众、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参与“全国百家网站、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6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