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作阀 >> 工作阀介绍 >> 活塞式压缩机维护检修规程
文件修订记录
目的AIM:建立正确使用活塞式压缩机维护检修的规程。
范围SCOPE:
适用于活塞式压缩机维护检修。
责任RESPONSIBILITIES:
1.生产车间设备工程师负责制定本规程并监督实施。
2.活塞式压缩机专职操作人员负责执行本规程。
附表ATTACHEDFORMS:
规程PROCEDURE:
1.检修内容
1.1小修
1.1.1检查、紧固各部位螺栓。
1.1.2检查、紧固十字头销。
1.1.3检查清洗气阀或更换阀片、阀座、弹簧和升高限制器等零件。
1.1.4检查或更换密封函填料圈。
1.1.5检查注油器、循环油止逆阀、油过滤器、油冷器、油管等,消除缺陷。
1.1.6清洗汽缸冷却水夹套。
1.1.7清洗水冷却器、油分离器。
1.1.8消除其他缺陷。
1.2中修
1.2.1包括小修项目。
1.2.2检查后更换活塞、活塞环、导向套及活塞杆。
1.2.3大修
a.包括中修项目.
b.解体、清洗各部件。
c.曲轴、连杆、连杆螺栓、十字头销、活塞杆无损探伤检查,必要时更换。
d.检查修理十字头,必要时更换。
e.检查、修理或更换汽缸套。
f.修理或更换活塞、活塞环填料函。
g.检查曲轴与机身水平度、垂直度。拉线对中气缸中线。
h.检查机身与基础状况,测量机身下沉情况。
i.检查、修理冷却器、油分离器,并作水压试验。压力容器检测,按压力容器检验规
程规定进行。
j.检查更换腐蚀的管线及出入口切断阀。
k.主辅机防腐喷漆。
2.检修方法及质量标准
2.1检修方法简述
2.1.1用水平仪测量机身水平度;
用拉线法测量中体、气缸同轴度并进行调整。
2.1.2用着色法检查滑动轴承接触面积,达不到标准要求时,应进行刮研。
2.1.3用卡尺、内外径千分表测量圆柱度、圆度,达不到标准时应进行研磨;必要时上机床
测量或加工。
2.1.4用塞尺测量活塞与气缸、填料环与活塞杆径向间隙,并进行调整。
2.1.5用压铅法测量轴承间隙、齿轮啮合间隙、气缸余隙。
2.1.6用着色、无损探伤方法检查零件裂纹缺陷。
2.1.7主、曲轴轴颈,活塞杆可以用电镀、喷镀、刷镀等方法修复。
2.2检修质量标准
2.2.1基础
a.外观检查不允许有裂纹、疏松、露筋、渗油和混凝土剥落等缺陷。
b.基础无不均匀下沉或倾斜。
2.2.2机身、中体
a.机身纵、横向水平度为0.05mm/m。
b.十字头滑道中心线与方轴座孔中心线垂直度为0.01mm/m。
c.机身方轴承与电机外伸副轴承座孔中心线同轴度为0.03mm。
d.机身滑道圆柱度为0.5mm。
e.气缸中心线与滑道同轴度允许偏差见表5。
表5mm
f.组装后各列滑道中心线平行度为0.1mm/m。
g.机身油池进行试漏,4小时内不得有渗漏。
2.2.3曲轴、轴承
a.曲轴经放大镜或探伤检查,不得有裂纹缺陷;主轴颈和曲轴颈擦伤检查,不得有裂纹
缺陷;主轴颈和曲轴颈擦伤面积不得大于2%,深度不大于0.01mm;超过时需进行机械
加工,其加工减少量不超过原轴颈直径的1%.
b.曲轴安装水平度为0.10mm/m.
c.曲轴开度差≤10-4s,装上电机后≤3×10-4s(s为行程,mm)。
d.主轴颈径向圆跳动值为0.05mm;各主轴左右同轴度为0.03mm.
e.轴颈修复后圆度,圆柱度要求见表6.
表6
f.滑动轴承
瓦背与轴承座孔接触面积不少于60%,主轴颈与主轴承接触面积不少于70%;
主轴颈与主轴承配合一般为H7/d8径向间隙为(0.8~1.2)×10-3d(d为主轴颈直径,mm),轴向间隙为0.2~0.5mm;
厚壁轴承厚度磨损超过原厚度的60%后剥落、脱壳面积达到15%时,应重新浇注。
g.滚动轴承
滚动轴承应转动灵活、无杂音,滚子和内外圈的滚动面应无锈蚀、麻点等缺陷;
滚动轴承内圈与轴的配合为H7/k6,外圈与轴承座内孔的配合为J7/h6。
2.2.4连杆、十字头
a.连杆直线度为1mm/m。
b.连杆大、小头孔中心线平行度为0.05mm/m,孔的圆柱度不超过直径尺寸公差的1倍。
c.十字头和十字头销经放大镜或探伤检查应无裂纹等缺陷。
d.十字头瓦和十字头销颈向间隙:
铜合金轴承为(0.7~1.2)×10-3d(d为十字头销直径,mm);
巴氏合金轴承为(0.4~0.6)10-3d(d为十字头销直径,mm)。
e.整体连杆小头轴承与连杆孔的过盈配合量:铜合金轴承为0.02~0.08mm;铜壳巴氏合
金轴承为0.05~0.10mm。
f.连杆大头轴承与曲轴颈接触面积不少于70%,颈向间隙为0.~0.D(D为曲轴
颈直径,mm)。
g.连杆轴向间隙一般为0.30~1mm;非定位轴向间隙为2~5mm。
h.十字头瓦与滑道应均匀接触,颈向间隙为(0.6~0.8)×10-3d(d为十字外径,mm)。
i.十字头颈部端面与滑道垂直度为0.2mm/m。
j.十字头销的圆度、圆柱度要求见表7。
表7mm
k.连杆螺栓经放大镜或探伤检查不得有裂纹;螺栓拧紧时,伸长量不超过原长度的0.1%。
2.2.5活塞、活塞环
a.活塞、活塞环经放大镜或探伤检查,不得有裂纹、砂眼、伤痕等缺陷。
b.活塞下部耐磨支承表面应均匀接触,支承表面磨损不大于原高度的1/2,并不允许有
开裂,脱壳现象。
c.活塞与气缸安装后径向间隙:
立式气缸按公式计算δ=α(t2-t1)D+δ0。
式中δ——径向间隙,mm;
α——活塞材料的线膨胀系数,1/℃;
t1——室温,℃;
t2——工作温度,℃(可取气体出口温度);
δ0——按H7/q8或H8/f7配合间隙,mm。
卧式气缸,活塞下部有耐摸支承时,上部间隙值为(0.~0.)D(D为气缸直径,mm);
无油润滑活塞,塑料整体支承环外圆与气缸内壁间隙值为(0.01~0.02)D(D为缸直径,mm)。
d.活塞中心线与活塞杆孔中心线同轴度为0.05mm.
e.活塞杆孔中心线与活塞轴肩支承面的垂直度为0.2mm/m;活塞环槽两端面与活塞杆孔
中心线垂直度为0.2mm/m.
f.活塞环外圆锐角应倒成小圆角,内圆锐角为45°角,尺寸见表9.
g.活塞环的径内磨损量不超过原厚度的20%;轴向两平面的平面度为0.05mm.
h.活塞环放入专用量规内其外表面应密合,用光检验时,整个圆周上漏光不得多于2处
缝隙,缝隙长度每处秒超过45°圆心角所对的弧长;距开口处不少于30°圆心角所对
的弧长.
i.活塞环放入活塞环槽内,在限制自由膨胀的情况下,沉入0.3~0.5mm;活塞环内圆与活塞环槽底外圆的配合为H8/d8,其径向间隙值见表10.
表9mm
表10mm
j.活塞环装入气缸后的开口间隙及轴向间隙:
铸铁活塞环的开口间隙及轴向间隙见表11
表11mm
非铸铁活塞环开口间隙及轴向间隙:
开口间隙按公式(2)计算
A=Dα(t2-t1)(2)
式中A——活塞环开口间隙,mm;
D——活塞环外径,mm;
——材料的线膨胀系数,1/℃;
t1——室温,℃;
t2——工作温度,℃(可取气体出中温度)。
轴向间隙公式(3)计算
B=hα(t2-t1)(3)
式中B——轴向间隙,mm;
h——活塞环轴向高度,mm;
t1——室温,℃;
t2——工作温度,℃(可取气体出中温度)。
塑料活塞环开口间隙及轴向间隙:
开口间隙按公式(4)计算
A=Dαt(t2-t1)+0。5%D(4)
式中A——活塞环开口间隙,mm;
D——活塞环外径,mm;
——材料的线膨胀系数,1/℃;
t1——室温,℃;
t2——工作温度,℃(可取气体出中温度)。
塑料活塞环在槽内的轴向间隙按公式(5)计算
B=bαt(t2-t1)+0.1%b(5)
式中B——活塞环开口间隙,mm;
b——活塞环外径,mm;
αt——材料的线膨胀系数,1/℃;
t1——室温,℃;
t2——工作温度,℃(可取气体出中温度)。
k.活塞环装入气缸后,在符合本规程2.2.5.9条要求的情况下贴合允许间隙见表12。
表12mm
2.2.6活塞杆
a.活塞杆经放大镜或探伤检查不得有裂雠缺陷。
b.活塞杆直线度为0.05mm/m。
c.装机后活塞杆摆动量不超过0.10mm/m。
d.活塞杆圆度、圆柱度要求见表13。
表13mm
2.2.7气缸内壁应光滑、无裂纹、砂眼、锈疤和拉毛等缺陷;如拉毛沟槽超过1/4周或沟深
超过0.5mm时,应镗缸或镶缸套,镗缸直径增大量不大于原气缸径的2%,壁厚减少量不大于
原壁厚的1/12.缸径增大后,活塞推力增加量不大于设计值的10%.
气缸的圆度、圆柱度、均匀磨损值见表14。
表14mm
b.气缸与气缸套配合过盈量:(0.~0.0)d(d为气缸套外径,mm)。
c.气缸安装水平度为0.05mm/m.
d.气缸水压试验:
设计压力<10Mpa时,试验压力为设计压力的1.5倍,但不得小于0.5Mpa;
设计压力≥10Mpa时,试验压力为设计压力的1.25倍;
气缸冷却水套的试验压力为0.5Mpa.
e.调整气缸与活塞的余隙,应符合表15的规定.
表15mm
f.气缸连接螺栓拧入后和连接端面的垂直度为1mm/m,螺栓拧紧后,螺母与连接支承面
应均匀接触.
2.2.8阀片、阀座
a.论著片、阀座、升高限制器表面应平整、光滑,不允许有裂纹、伤痕、麻点、锈斑
等缺陷。阀片与论著座结合严密。
b.气论著弹簧应无损伤、锈蚀,不允许倾斜,弹性良好;同一片阀的弹簧在自由状态
下长度差不超过1mm。
c.气阀组装后,弹簧弹力应均匀,阀片和弹簧应无卡涩现象。
d.气阀组装后,其调节装置和阀片开启度应符合图样规定。
e.气阀组装后,应以煤油进行严密性试验,在5分钟内允许有不连续的滴状渗漏,其渗漏
程度可参考表16。
表16
f.气阀组装后,气阀中心螺栓和螺母应拧紧,并锁紧止退。
2.2.9填料函、刮油器
a.金属或塑料密封元件不允许有划痕、损伤等缺陷。
b.密封元件安装前需研磨刮配,平面和径向密封面应接触均匀,每平方厘米内不少于
5~6个色印点,接触面积不少于80%。
c.金属密封元件的轴向间隙为0.05~0.20mm;塑料密封元件的轴向间隙,按其膨胀系数
的大小来确定,一般为金属密封元件间隙的2~3倍。
d.锥形金属填料密封环、平面金属填料密封平面密封环的径向开口间隙见表17。
表17mm
e.填料密封环组装时,开口间隙应互相错开。
f.塑料平面填料盒内闭锁环与密封环等密封元件的组装需按顺序进行,闭锁环靠近气
缸方向,密封环在外,接着是阻流环;闭锁环与密封环互相贴合的两个端面内圆不
得倒角或倒圆。
g.填料函安装时,必须保证润滑油及冷却水流道对下和畅通。
h.刮油环内圆柱面应与活塞杆贴合,要求和填料密封环基本相同,安装时注意不得将
刮刃口方向装反,设有两个以上刮油环时,刮泪环刃口方向应相反,以达到往复刮
油的目的。
2.2.10安全阀
a.闭式安全阀阀体应做水压强度试验,试验压力应为系统工作压力的1.5倍。
b.安全阀应进行气密性试验,试验压力为系统工作压力的1.5倍。
c.安全阀启跳压力按系统额定工作压力的1.05~1.1倍。
2.2.11联轴器、皮带轮
a.联轴器两轴对中偏差见表18。
表18mm
b.两皮带轮宽度中心线应在同一平面内,允许偏差1mm;轴向倾斜度为0.5mm/m。
2.2.12齿轮油泵、注油器
a.齿轮油泵的检修方向和质量标准按Q/CFC03-《齿轮泵维护检修规程》执行。
b.注油器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保持10分钟不漏为合格;注油器注油止逆阀强度试
验压力为公称压力的1.5倍。
2.2.13冷却器、缓冲器、油分离器它们的检修方法和质量标准按Q/CFC03-《压力容
器维护检修规程》执行。
2.2.14管道、阀门
管道、阀门的检修方法和质量标准按Q/CFC03-《管道阀维护检修规程》执行。
3.度车与验收
3.1度车前的准备工作
3.1.1全部检修工作结束,检修现场达到工完料净现场清的要求。
3.1.2设备内加油至工艺要求位置.
3.1.3拆除各段气阀,并装上过滤网.
3.1.4开冷却水,冷却水压力不低于0.2Mpa.
3.1.5开循环油泵和注油器,循环油泵油压力不低于0.10Mpa.
3.1.6仪表、信号、联销装置模拟试验合格。
3.1.7电气部分接地线完好.
3.1.8盘车无异常现象,将盘器拨开.
3.2试车
3.2.1空负荷试车
a.瞬时起动,无异常现象.
b.起动后运行5分钟,检查各部位,应无异声、异常振动和发热现象。
c.试车2~4小时,各轴承温度不超过65℃,应无异常现象。
d.空负荷试车后,进行各段吹扫合格后,装上各段气阀。
3.2.2负荷试车
进排气阀温度不超过设计温度的8~10℃;
不超压,流量不小于原流量或查定能力;
各部位无杂声和异常振动;
轴承温度不超过65℃;
润滑系统、冷却水系统无泄漏现象,油压、水压下常;
填料函不泄漏、温度正常。
3.3验收
3.3.1试车合格,检修资料齐全,方可验收.
3.3.2主要设备大修验收,由设备动力部门主持,有关检修单位,生产单位参加.
3.3.3一般设备大修和主要设备中、小修由生产车间组织验收。
3.3.4验收合格、按规定办理手续,正式移交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