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阀

普通人怎么培养创造力澎湃在线

发布时间:2024/10/8 16:48:46   
<

原创王可越新思课

导读

创造力,缓解普通人的无力感

面对复杂且加速度的世界,一个人也许会感到无意义,无能为力。

而当一个人尝试自我表达,或创造点什么的时候,ta还是一个完整的人。

创造力并非属于特殊人的特殊品质。从人类祖先开始,一旦摆脱了基本的生存危机,不用在死亡线上挣扎,人就开始了记录、装饰、游戏、白日梦。

人诞生了,探索、思考、行动,酝酿新办法解决问题,尝试自我表达,让生活和工作更有趣,这一切都是创造力的体现。

人不仅想,还会反思“想”。人不仅活在现在,还有幻想,有期待。不仅设想未来,还通过行动改变。咱们活着有意思吗?创造力,搞点新意思,让活着有点意思。

创造力稀缺是一种偏见?

创造力creativity来自拉丁词creō,意味着tomake。

在古希腊,柏拉图并不认为艺术是创造,艺术只是模仿。在中世纪,创造力以神圣为目的(布尔斯廷:“西方早期的创造性概念是创世记中创造的圣经故事。”)。在文艺复兴以后,创造力与想象力开始挂钩,将talent(靠努力得来的,productive,butbreakingnonewground)与genius(天才的)区别开,也将匠人与艺术家分开。

古代的make观念相对稳定。比如希腊、罗马的雕塑怎样,基督教圣像画怎样,几百年惯例如此。个体创造力确立之后,各个观念时期差异很大,但每一种标准却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也许只有现代人才把创造力分离出来评价和崇拜。现代社会,艺术家成为“天才群体”。他们扮演颠覆者角色,“疯狂艺术家”占据了理性社会之中的非理性偶像位置。创造光环下,有“破坏”意味的艺术创造,也成为现代生活的缓蚀剂和排气阀门。

公众似乎迷信“极端”创造力,把艺术家和创造力领袖当成传奇故事看。多数人不会把创造理解成连续的尝试过程(比如研究代表作,而忽视个人酝酿及历史性过程)。

人们对创造力的迷恋,表现为对天才简单、抽象的理解。伟大人物似乎专为创造而生。他们不顾一切,看起来也不太正常。“神奇的人”和“一些时刻”决定了历史边界,创造力一度跟普通人的生活无关。

画家们都曾活在老大师的阴影中,而原始人自信

真正的大转折发生在大众媒体与商业社会来临之后。艺术产业化,艺术生活化,创造力被去魅了。水池之中飞出一条龙,这种情况毕竟少见。水里的小鱼小虾,如何存在?在一个没有使命召唤(calling)的世界,我似乎也没有什么神圣的使命需要完成。乐观口号应运而生:人人平等,我们有机会,人人都是艺术家。可是,如果人人都是,那创造力还有什么特别呢?

以往的技艺是很难掌握,师傅带徒弟学很久。在机械复制时代之前,创造物的传播、变化十分缓慢。比如,肖像画和风景的样子,也重复、模仿了几百年。只是相对稳定的技术及观念门槛,限制了“高文化”作品数量,也放慢了迭代速度。一切出现得慢,消亡也慢,标准保持稳定。

在媒体技术和商业逻辑的加持下,当代人全部拥有了更大的创造力平台。写写画画,拍片、混剪,发布各种作品。数字化提供了最便宜、便捷的工具,也搭建了全球化的聚光灯和舞台。数字环境鼓动每个人参与创造,但严肃的人会强调:如此一来,创造力被虚无化了。

有人说数字时代,是恶俗的,模仿的。“优秀”的作品并未显著增加。但此类见解的偏见也显而易见。比如当我们谈“电影”,很多时候还秉持着“原初”的高级观念。高像素,专业化,合适的长度,以及合适的发行运作。这样的标准会排除掉大多数草根创作,有人说,那些是信息,而不是“作品”。

数字状态下,非专业更有活力,也可以大量流出。某个meme很快生产出几万种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种图像、声音的使用过程中,也不断增加新东西。原来的风格模式,也不断发生改变。每天亿万信息诞生,也有亿万死亡。

那么谁来验证呢?谁来验证创造性价值呢?河流里的生物,都没验证,但他们存在,被自然遗忘和淘汰。

在这个年代,创造力不应被低估,也不应被高估。创造,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积极而有产出的生存方式。至于对创造物的价值评价,是另一回事儿。

从mini创造力开始

Kaufman和Beghett在年提出了创造力4C(creativity)模型。将创造力分为四个层次,miniC(个人有意义的小行为),LittleC(日常化创造性表达),Pro-C(在专业或职业群体中),BigC(杰出的,甚至是伟大的)。从mini到小C,都基于日常行动。ProC,从属于专业群体,积累价值,获得认可。最后,扩散巨大的影响力,成为大C。

创造力4C模型,从尘埃到星系

以画画为例。普通人的小尝试从自由涂鸦开始,经过规范化学习,模仿训练,形成绘画的图示(小C),混进圈子,得到艺术圈承认,并持续专业创作(ProC),有人突破了现有创作图示,对艺术创作格局产生影响,成为bigC(毕加索、齐白石)。

客观来看,日常创造力的作用没那么小,专业创造力,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涉及到圈层文化,或“精英文化”)。专业工作的积累性量变,也并不完全指望达到质变。创造性也不见得都发生在“盒子之外”(outofbox),在盒子里修修补补,也算是专业创新(好比手机的每次升级)。

中国人总问:为什么咱们创造力“大师”比较少?

当miniC未被充分释放,小C不多,也就没有大C。4C的创造力的分类,提示了创造力的起点,mini并非微不足道,它甚至奠定了一切创造的基础。

除了个体的创造素质,创造力研究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17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