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作阀 >> 工作阀优势 >> 紧起来干起来州发展改革委践行三个工作
本文转自:云南红河发布
今年以来,红河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州发展改革委”)努力践行“三个工作法”,以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为契机,转作风、扬新风,鼓干劲、增活力,全体干部职工认清当前形势,只争朝夕紧起来、紧盯重点任务热火朝天干起来,推动全州发展改革各项重点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践行“项目工作法”——
只争朝夕推项目
州发展改革委采取“一个项目、一个牵头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个责任人、一份任务清单、一张进度表”的“六个一”工作模式,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
今年以来,州发展改革委组建5个调研组,开展“项目工作大调研”,指导各县市谋划增补了一批万元以上项目;梳理并报州委、州政府印发了《红河州年州级领导挂钩重点项目实施方案》,确定了个重点实施和20个开展前期工作的重点项目,由31位州级领导分别负责挂钩联系督导;全面落实“项目工作法”“项目分级管理制度”,发布了《红河州年万元以上“五个一批”重点项目》,全州上下大抓项目、特别是大抓产业项目氛围空前浓厚,形成了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良好发展局面。
弥蒙高铁红河站站房建设加快(王俞摄)
与金融机构建立项目协调推进机制,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州发展改革委组织全州重大产业项目一季度集中开工个,总投资亿元,占全省的11.6%,年度计划完成投资亿元;二季度集中开工50个,总投资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4亿元。针对中央和省预算内、专债、集中开工项目推进不理想的个问题项目进行督导,印发《红河州个项目“百日攻坚”行动计划方案》,着力解决好项目推进中的难点、堵点。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陶家淇摄)
二季度以来,为落实国家《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州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了“创新提质增动能”项目库,围绕增强县城产业支撑能力、提升产业平台功能、健全商贸流通网络等25个领域分类包装项目,初步谋划项目个,总投资.9亿元;紧扣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精神谋划申报项目,建立了“连通扩面补短板”项目库,围绕网络型基础设施、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国家安全基础设施5个领域分类包装项目,全州初步谋划了个项目,总投资.6亿元。
践行“一线工作法”——
项目地变主战场
为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州发展改革委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带着问题、措施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办公室搬到产业培育、招商引资、乡村振兴、强边固防、营商环境建设一线,常态化开展蹲点调研。同时,把项目地变主战场,在重大任务、重大项目、重大产业一线了解需求、查找矛盾短板、寻求引育办法,坚持力量向一线下沉、矛盾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推动、形象在一线树立。
在一线推动工作(图片由州发展改革委提供)
今年以来,制定了州发展改革委年度调研计划,要求领导班子成员每年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不少于60天、政策宣讲不少于2次、现场办公不少于4次,项目科室每月深入基层抓项目调度、政策落地、服务管理和督促指导不少于7天;先后组建3个调研组赴北部7县市开展经济运行调研,精准研判经济形势,为实现全州经济一季度“开门稳”奠定坚实基础;报请州委、州政府组成5个工作组,分赴蒙自、个旧等10个非边境县市,对年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年至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年集中开工产业项目进行实地督导,并对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实地调研。
践行“典型引路法”——
比学赶超氛围浓
通过制定《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推行“典型引路法”开展年推荐选树先进典型工作计划》,州发展改革委认真组织开展“对标先进、争创一流”主题实践活动和对照“十种表现”自我画像抓整改专题活动,把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的实际成效作为抓经济发展、抓项目建设、抓营商环境、抓信用体系、抓“链长制”等工作的“比武场”,做到有先进就学、有经验就借、有问题就改、有短板就补,形成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良好发展局面。
提升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牛梅任晓佳摄)
今年以来,州发展改革委配合州委、州政府对各项经济指标实施“红黑榜”公示,积极在全州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建立重大项目常态化管理机制,鼓励先进,设立投资工作“骏马奖”,一季度评选出投资工作完成较好的3个县市,将按名次安排万元进行奖励。
企业生产车间(陈欣波摄)
面对全州发展改革工作存在的问题、差距、短板和风险挑战,州发展改革委准确把握全州发展改革工作面临的重大机遇,紧扣落实州委“68”工作思路,以“不达目的不撒手,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劲头,牵头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积极为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