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作阀 >> 工作阀介绍 >> 工作时专注力有限,适当摸鱼是一种释
去年,清华大学雨课堂平台改革,一名学生开设了一门新奇的课程——《摸鱼学导论》,随即引起公众热议。
这门看起来很不“正经”的课程一上线就引来数千名学生注册。仅“知乎”平台上一条关于“上班摸鱼指南”的回答,第一条点赞数量竟达到3.1万。“摸鱼”的热度,可见一斑。
“苗从蒂发,藕由莲生”,“摸鱼”原意是指偷懒、不好好干活的行为。由于社会性演变,现如今,它频繁应用于职场语境,也时常与“打工”等词联用,戏称为年轻人的自嘲。潜移默化中,也传达出一种大众情绪和时代共识。
那么,上班“摸鱼”意味着什么呢?
律师候朝辉曾就此话题在社交平台“戏谑”地作出专业解答:“只要你把活儿按时、按量干完了,别说‘摸鱼’,你摸老板的光头都不犯法。”另有心理研究证明:适当的“摸鱼”并不会影响工作效率。根据《企业健康福利洞察报告》数据显示:相比年,年25-30岁以下的职场人压力增加不少。其中,25至30岁的职场人因为事业上升期遇到瓶颈而迷茫,导致压力值爆表,高达7.4,成为职场压力最高的群体。25岁以下的职场人,也因为收入减少和超前消费的习惯导致经济上“腹背受敌”,压力值排第二为7.2。
作为词汇的“摸鱼”反映着时代的压力,而作为课程的“摸鱼”将时代的共识从情绪转移到的行为。其因有二,一来这门带有“戏谑”意味的特殊课程开设在清华大学这样严肃的高等学府,具有强烈反差,引发大家强烈的好奇心;但根本意义上,是由于这门课程恰好直击年轻人对释压环境的追求,现象背后是年轻人对压力的一种反抗。
“君子之学贵一。”不得不承认,人的专注力是有限的。在正常上班前提下,绝对集中注意力8小时不仅不现实,长期来看,工作产出也不一定高。专注力——是非常宝贵的能力。它能让我们专注于手上的工作任务并迅速完成。当我们投入每天的例行工作时,专注力通常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完成工作。但过于依靠专注力,久而久之会出现一些“副作用”,所谓“过犹不及”,专注力过多会耗尽自己的精力,导致分配不合理,让我们变得主次不分,甚至会对周遭的事物缺乏感知。
因此,适当“摸鱼”是在工作时间内休息,其作为缓解职场压力的润滑剂,是有效缓解压力、为更高效率工作赋能的“释压阀”。
本文首发于《上海工运》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