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阀

田明油田里成长起来的大国工匠海外网

发布时间:2024/6/3 11:55:44   
白癜风医院诚信承诺 http://pf.39.net/bdfyy/bdfzj/171111/5837446.html
在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工程技术服务中心,田明在检修设备(10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博摄新华社南京10月15日电他是来自一线的石油工人,作为全国劳动模范代表,9月30日应邀参加了国务院举行的国庆招待会。他是同事口中的“田大师”,一心扎根油田,从技校生成长为技能大师,一路钻研,不断超越。他是江苏油田的“发明家”,工作33年,完成革新余项,授权专利34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创新成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创效超万元。他就是田明,从油田里成长起来的大国工匠。在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工程技术服务中心,田明在检查设备(10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博摄钻研:“从专家到专家”年7月,田明从技校毕业,被分配到江苏油田采油厂工作,不久后成为一名地层测试工。“一开始什么都不懂,两眼一抹黑。第一次上井测数据就交了白卷,第一次看图纸就像看天书。”怎么办?学!一年半的时间,这个小伙子硬是啃下了3年的高中课程,留下了10万字的学习笔记。后来不仅通过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成人高考,还当上了仪表班班长。他的钻研之路从那时启程,至今从未止步。年开始,连续5年,田明在新疆参与西部大开发试油测试。别人轮休探亲带回家的是大包小包的葡萄干和巴旦木,田明背回的却是几十公斤重的铁家伙。田明的女儿田雨一直记得这些“铁疙瘩”。原来,他在新疆工作时发现,氮气增压泵无法满足深井测试的技术要求,假期便把这个“铁疙瘩”背回来,没白天没黑夜泡在工房琢磨,利用假期完成了《氮气泵的改进》等成果。在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工程技术服务中心,田明在检查设备(10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博摄通过不断钻研学习,田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年,他当选为全国技术能手,同年被评为江苏油田技能大师。但是,“田大师”并没有放慢钻研的脚步。年,47岁的田明从地层测试队调到新成立的连续油管作业队。对他而言,这相当于一次改行。“很多同龄的工友都准备去后勤了,可我还是喜欢‘捣鼓’新技术。”将近半年时间,他仿佛从“田大师”重新变回了学徒:白天跟着技术人员爬上爬下,递扳手、拿工具,夜里怕影响宿舍其他同事休息,就躲到厕所看图纸,有时甚至钻研到凌晨两三点钟。这一切,像极了他自己刚刚工作时的样子。就这样,在不断钻研中,田明完成了从地层测试专家到连续油管作业专家的蜕变。在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工程技术服务中心,田明(中)与团队工作人员在保养设备(10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博摄创新:油田里的“发明家”没有钻研就没有创新。厚积薄发的田明在年迎来了收获。试油即试验性采油,是石油勘探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试油时,需要利用射孔弹将分隔油藏的套管炸开,待油藏流体流进井筒后,借助压力计完成测试。为此,江苏油田从国外引进了“射孔+测试”联作工艺。可工人们发现,射孔弹爆炸瞬间产生的巨大冲击波,经常损坏压力计。田明介绍,地层压力、温度、产量、储量等几十个参数都要通过压力资料计算,压力计一旦损坏,将无法准确评价油气藏。多年来想了不少办法,效果都不理想。可谁都没想到,一阵风竟然给了他灵感。田明(右一)与团队工作人员在江苏真武油田井场研究设备作业运转情况(10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博摄一次刮大风,来不及关窗的田明看到房门“啪”的一声被吹关上,灵光一闪,大喜过望: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不就像风一样吗?针对压力计的传压通道,设计独特的常开式单流阀,这样爆炸带来的冲击波就能被“房门”瞬间关在外面。冲击波过后,弹簧推开“房门”进行数据采集,完成测试的同时还能保护设备。就是利用这个原理,田明在年终于研制出了“压力计过载保护器”,使压力计的损坏率由16.6%降为0,资料精准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该成果获中国石化技能创新成果一等奖,田明被油田破格提升为高级技师。年,田明的“试油测试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压力计过载保护器”就是其中一部分。工作33年,田明先后完成多项技术革新成果,获得34项国家专利,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为国家创造了巨大效益,他本人也在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田明(左)与团队工作人员在江苏真武油田井场现场调试设备(10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博摄进取:“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田明的办公桌上摆着《连续油管工程技术手册》等专业书籍,虽已身为中国石化18位技能大师之一,他仍在实践中不断充电。“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近年,田明带领团队攻克了“连续油管切割技术”,解决了水平井大斜度管柱切割这一世界性难题;研究的“连续油管小管柱钻磨铣技术”,让长深平3井起死回生,日产气40万方,年产值上亿元。“田大师比以前更忙了,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兼顾工作室。”同事朱正斌说。8年前,中国石化江苏油田成立了第一个工人层面的工作室——“田明劳模创新工作室”,最初只有5人,如今已发展到24人。田明的徒弟周瑞告诉记者,工作室成员都是各基层队里的一线骨干工人,这里既是攻克难题的“尖刀班”,也是集思广益、交流切磋的平台。在田明的指导带动下,工作室多名成员在中石化技能大赛中取得佳绩,工作室也相继被评为“江苏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传授技术的同时,更传递着工匠精神。“现在光靠汗水是不够的,工人要苦干更要巧干,勤劳加智慧才能适应时代需要。”田明说,他和工友们一直在努力。(新华社记者王子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6535.html
------分隔线----------------------------